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【官網(wǎng)】

設(shè)為首頁|加入收藏|關(guān)于我們|聯(lián)系我們|網(wǎng)站地圖

您的位置:首頁 >  中藥大全

辣蓼

  • 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 feedthegoat.com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2021-08-13 08:41:36
  • 來源:中醫(yī)中藥百科網(wǎng)

【中藥名】辣蓼 laliao

辣蓼

【別名】辣蓼草。

【英文名】Herba Polygoni Pubescentis。

【來源】蓼科植物辣蓼的全草入藥。
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一年生草本,高60~90厘米。莖直立或下部伏地,稍粗壯,分枝稀疏,節(jié)膨大,通常呈淡紅紫色,全株有腺點(diǎn)及毛茸。單葉互生,有短柄,葉片廣披針形,先端漸尖,基部楔形,邊緣和中脈疏被短糙伏毛,上面深綠色,有“八”字狀黑斑,托葉鞘薄膜質(zhì),托葉鞘長11~16厘米,口緣生長粗而密的刺毛,毛長5~8毫米。穗狀花序生于枝端,花梗細(xì)長,下垂,花被5裂,淡紅色,雄蕊7。8枚,子房1室,花柱3枚。瘦果。

【產(chǎn)地分布】生于近水草地、流水溝中或陰濕處。分布南北各地。

【采收加工】夏、秋采收全草,去除雜質(zhì),曬干。

【藥材性狀】莖圓柱形,直徑3~4毫米,多分枝,紅色或青色,有節(jié),節(jié)膨大而色紅,下部老莖較堅(jiān)實(shí),上部莖稍輕而中空。葉互生,皺縮,展平后呈卵狀披針形,長5~ 12厘米,寬0.8~1.6厘米,端尖,基部楔形,全緣,無毛或被短伏毛,葉面綠色,有“八”字形黑斑及腺點(diǎn),托葉膜質(zhì),鞘狀抱莖。偶見頂端有穗狀花序,小花粉紅色,多脫落不全。氣微辛燥,味辛辣。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性溫,味辛。歸脾經(jīng)、胃經(jīng)、大腸經(jīng)。

【功效與作用】除濕、化滯。屬化濕藥。
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用量15~ 30克,內(nèi)服煎湯,治療痢疾、腸炎、食滯;外用適量,煎湯洗患處,治療皮膚瘙癢,滅蛆。

【主要成分】全草含鞣質(zhì)10%和揮發(fā)油,油的主要成分為正癸烷、少量β -蒎烯、檸檬烯和正十一烷。

【使用禁忌】有小毒,孕婦忌服。
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(xì)]

更多古今名醫(yī)

鄭欽安

鄭壽全,字欽安,生于清道光四年(1824),卒于清光緒三十二年..[詳細(xì)]

健康養(yǎng)生